首頁

嗨,歡迎來到品牌網(wǎng)

全國服務熱線:

品牌商入口
關注:  

掃一掃關注品牌網(wǎng)

客服微信號

關注公眾號

陳家祠堂又稱“陳氏書院”,俗稱陳家祠,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。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(1888),二十年(1894)落成,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“合族祠”,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、候任、交納賦稅、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。陳氏書院是廣東規(guī)模較大、裝飾華麗、保存完好的傳統(tǒng)嶺南祠堂式建筑,被譽為“嶺南建筑藝術明珠”,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,巧妙運用木雕、磚雕、石雕、灰塑、陶塑、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,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。

門票參考:
10元
所在地/隸屬:
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(qū)中山七路
開放時間:
08:30~17:30
適宜季節(jié):
全年
建議游玩時間:
2~3小時
旅游景區(qū)級別:
2008年(4A)
文物保護單位:
國家第三批(清朝)
免票時間:
-
目錄
1基本介紹
2結構布局
3雕刻藝術
木雕
石雕
磚雕
灰塑
陶塑
銅鐵鑄和彩繪
4旅游指南
5歷史沿革

基本介紹

陳氏書院,俗稱陳家祠,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。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(1888),二十年(1894)落成,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“合族祠”。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、候任、交納賦稅、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。作為捐資的回報,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。

陳氏書院是廣東規(guī)模最大、裝飾華麗、保存完好的傳統(tǒng)嶺南祠堂式建筑,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,主體建筑面積為6400平方米,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筑組成。 

陳氏書院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,巧妙運用木雕、磚雕、石雕、灰塑、陶塑、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。其題材廣泛、造型生動、色彩豐富、技藝精湛,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。

21世紀以來,陳氏書院以“古祠流芳”之名兩度入選“新世紀羊城八景”,被譽為“廣州文化名片”,成為嶺南地區(qū)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游景點。

結構布局

陳氏書院坐北朝南,主體建筑面寬、縱深均為80米,平面呈正方形,為中國“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”院落式布局,由9座廳堂、6個院落、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,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。院東新辟有1.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。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、虛實相間,廳堂軒昂,庭院寬敞幽雅。

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,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。堂宇軒昂,庭院寬敞。梁架雕鏤精細,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,玲瓏剔透,為木刻精品。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,全高4.2米,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。堂前有白石露臺,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。堂寬五間,27米,進深五間,16.70米。用柁墩抬梁,設斗拱,21架6住出前后廊,屬通堂木框架。后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,兩側裝設花罩。堂前有月臺,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,鑲嵌鐵鑄通花欄板,色調對比鮮明,裝飾華美,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。

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,14.05米,進深五間,16.70米。用柁墩抬梁,設斗拱,21架6柱山墻承檁,出前后廊。后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,后金柱次間和廳前后設通花隔扇。后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。大廳面寬五間,27米,進深五間,16.40米。用瓜柱抬梁,21架5柱后墻承重,前出卷棚式廊。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。

東西廳面寬三間,14.05米,進深五間,16.40米。用瓜柱抬梁,21架5柱山墻承檁,前出卷棚廊。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。廳后亦裝設木雕龕罩,但規(guī)模比大廳略小。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,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。東西齋為單間,人字形封火山墻承檁。齋內用花楣、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。后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,齋前有一小天井,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。

雕刻藝術

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、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。木雕、石雕、磚雕、泥塑、陶塑、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,遍布在祠堂內外的頂檐、廳堂、院落、廊廡之間。圖案題材廣泛,造型生動逼真,雕刻技藝精湛,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,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,被譽為“嶺南建筑藝術明珠”。

木雕

木雕在陳氏書院是數(shù)量最多、規(guī)模最大的一種建筑裝飾。木雕業(yè)在明代逐步趨于繁盛,隨著硬木(俗稱紅木)家具的發(fā)展而成長,為嶺南傳統(tǒng)手工藝的一種。陳氏書院室內的屏門擋中、龕罩、花罩、梁架、坨墩、斗拱、檐板、雀替等,廣泛采用了木雕裝飾。

陳氏書院的木雕以浮雕和鏤雕兩種工藝手法為主,建筑上下幾乎所有的木構件都雕刻著難以盡數(shù)的歷史故事和吉祥圖案。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“王母祝壽”、“踐士會盟”等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,其中為突出的是《三國演義》中曹操大宴銅雀臺一組,描繪曹操坐在銅雀臺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,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后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。

中進二十扇以歷史故事、民間傳說為題材的雙面鏤雕屏風,被譽為“民間藝人運用木頭和鋼刀雕就的歷史故事長廊”。后進大廳的11座8米高的木雕神龕罩,規(guī)模宏大,鏤刻了數(shù)不盡的龍鳳、花卉、人物故事等,是廣東現(xiàn)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。

石雕

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。多用在抱鼓石、石獅子、月臺、臺基、墻裙、柱礎、劵門、垂帶、臺階、欄桿、欄板及檐廊的檐柱、月梁、梁塾、雀替等地方,這些易受陽光和風雨侵蝕的建筑構件都選用了花崗巖石材打造,防潮防霉又堅固耐用?;◢弾r石淺灰的色調與磚木結構建筑的深沉主調形成對比,相互反襯,層次分明。

陳氏書院聚賢堂前的月臺是嶺南石雕裝飾工藝的代表,融洽了圓雕、高浮雕、減地浮雕、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。月臺欄桿以各種花鳥、果品為題材,雕成。欄桿柱頭采用鏤空技法,雕有一盤盤菠蘿、楊桃、仙桃、佛手等嶺南佳果,既富有嶺南風情,又寄寓了陳氏子孫終年以果品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虔誠敬意。

陳氏書院檐廊的外立面以檐柱、月梁、梁塾、雀替、欄桿、欄板等組成,石柱上端鑲嵌有圓雕故事人物飾件,題材有“渭水訪賢”、“曾子殺豬”、“孔明智收姜維”、“和合二仙”等;梁塾、雀替、欄板均雕有吉祥圖案或人物故事。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(基座已失),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、神態(tài)祥和、笑臉相迎的瑞獸,這是廣東地區(qū)石獅造型的代表。

磚雕

陳氏書院建筑中,磚雕是建筑主要裝飾工藝之一。外墻、墀頭、檐下等均采用磚雕作裝飾。陳氏書院正面外墻上的6幅大型磚雕,均由質地細膩的東莞青磚精雕細刻拼接而成,是同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磚雕。其中“梁山聚義”、“劉慶伏狼駒”兩幅磚雕均高1.75米,寬3.6米,其余四幅磚雕分別是“百鳥圖”、“五倫全圖”、“梧桐杏柳鳳凰圖”、“松雀圖”,圖的兩旁還雕有不同書體的詩文。陳氏書院這種詩書畫結合的磚雕也是同期少見的。而外墻檐下及廊門上邊飾線條排列整齊,密集蒼勁、纖細均勻,垂直如線,雕工精湛,有“掛線磚雕”之稱。

灰塑

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(tǒng)建筑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筑裝飾藝術,民間藝人以石灰為主要原材料,加上發(fā)酵后的稻草或草紙,經(jīng)反復錘煉,制成草筋灰或紙筋灰,然后根據(jù)建筑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設計圖案,在需裝飾的部位進行現(xiàn)場制作。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,再用紙筋灰細塑表面。待干到一定程度后,最后繪上各種色彩。

陶塑

石灣陶塑脊飾,又稱“花脊”,用陶泥雕塑后經(jīng)煅燒而成,是專門裝飾于廟宇、祠堂、會館等大型建筑物上的特殊工藝。這種裝飾手法源自明末清初,盛于晚清,主要流行于我國的嶺南地區(qū),體現(xiàn)了南粵濃郁的民間建筑裝飾風格。

銅鐵鑄和彩繪

陳氏書院連廊的廊柱和月臺圍欄的欄板均使用鐵鑄裝飾,這在清代傳統(tǒng)建筑中是較為少見的。民間藝人巧妙地將鐵鑄通花欄板鑲嵌在圍欄的石雕框架內,利用鐵和石之間的色彩對比以及鐵鑄的通透立體造型,使月臺圍欄產(chǎn)生出如國畫斗方般獨特的裝飾效果,成為陳氏書院建筑裝飾藝術的一大特色。 [12]  其中的“麒麟玉書鳳凰圖”、“金玉滿堂”、“三陽開泰”等,由佛山生鐵鑄造,打制或鑄造而成,這些鐵鑄裝飾工藝,吸收了西方的建筑裝飾手法,再結合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題材元素,相得益彰。

陳氏書院大門上氣勢威武的彩繪門神。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,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、夜宴桃李,人物有王勃、李白等。書院的楹聯(lián)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,光大先祖文風宏業(yè)的理想和愿望。楹聯(lián)多為楷書,自成一格。

旅游指南

交通

地鐵:地鐵1號線陳家祠站D出口。

陳家祠-公交車站:17短線; 17路; 104路; 105路; 107路; 109路; 128路; 193路; 204路; 233路; 250路。

歷史沿革

陳氏書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職的東莞陳伯陶等48位陳姓紳士倡議興建,以“漢代太邱太祖”為始祖,凡廣東各縣陳氏宗族只需繳納一定的金錢,均可以加入,并將祖先牌位放入陳氏書院供奉,宗族內的子弟到廣州備考或辦事時可入住陳氏書院。

1888年(光緒十四年),以陳穎川堂和陳世昌堂的名義購買廣州西門口外的連元街、荔枝灣福水塘、恩龍里等總面積約36600平方米的房產(chǎn)興建陳氏書院。至1894年(光緒二十年),書院落成。

1905年(光緒三十一年)廢科舉后,書院改為陳氏實業(yè)學堂。民國期間,這里先后為文范學校、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。

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。

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。

1957年,經(jīng)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準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,并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。

1959年,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,以搜集、保藏、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(qū)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。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。館內辟有多個展廳,常年展出館藏文物。展品有陶瓷、雕刻、刺繡等工藝精品。

1960年經(jīng)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。

1966年,廣東民間工藝館閉館,陳家祠主體建筑被廣州新華印刷廠占用并作為印刷車間。9月,廣州電影機械廠占用陳家祠東院,后院。 

1980年,廣州新華印刷廠遷出。1981年,陳家祠進行全面復原維修,1983年,重新對外開放。

1986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這組藝術建筑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,得以發(fā)揚光大,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。

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。

1996年被評為“廣州十大旅游美景”之首。

2002,2011年,陳家祠以“古祠留芳”,“古祠流芳”的雅名兩度入選新世紀“羊城八景”。

相關知識文章

網(wǎng)站提醒和聲明

本站為用戶提供存儲空間服務,凡本站注明"由注冊用戶上傳提供“的內容,均屬于用戶提交或轉載自其他媒體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觀點,版權屬于用戶或相關權利人。如有侵權、虛假信息、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將在第—時間刪除或更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