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王樓是天下詩文收錄最豐富的名樓,共收錄包括李白、杜甫、王勃、陸游等歷代大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4篇(黃鶴樓112篇,滕王閣86篇,岳陽樓、鸛鵲樓雖有名詩文,但并不多),可謂“一座越王樓,半部中國文學史”;詩文作者檔次最高,除詩仙李白、詩圣杜甫外,幾乎涵蓋唐代以后的著名詩壇泰斗,算得上“天下詩文第一樓”。
歷史背景
越王樓,始建于唐高宗顯慶年間(公元656年-661年),距今已1350余年,是與黃鶴樓、滕王閣、岳陽樓齊名的唐代文化名樓之一。東望富樂(山)、西接碧水(寺)、南眺南(山)塔、北連九院(科學城),踞龜山傍涪水,攬綿州之勝于無余。
越王,李貞(627年-688年),唐太宗第八子。唐史稱,在皇族諸王中,李貞以“才王”聞名,“文武兼?zhèn)洹?,“富有吏干”。刺綿州時,以忠孝為本,仁義為先,興水利,扶農(nóng)商,昭示天下,馴化百姓,融合各族,社會風氣為之一變。
公元656年,“三王”(漢王、原王、越王)加冠的李貞,以執(zhí)政皇帝唐高宗的兄長身份任綿州刺史,擔負重任,坐鎮(zhèn)大西南,防御吐蕃東侵,保一方平安。唐王朝國庫撥銀50萬兩修建越王樓,李貞親自督工。其初衷之一是作為加強防御,更重要的是栽梧桐引鳳凰,廣招天下人才,帶動綿州經(jīng)濟文化的發(fā)展。
唐天寶十四年(公元755年)發(fā)生“安史之亂”,十五年(公元756年)六月,唐玄宗被迫出逃西蜀,率王公大臣、在兩萬御林軍的護衛(wèi)下入蜀,駐蹕綿州越王宮----越王樓,方驚魂稍定,心情有所好轉(zhuǎn)。玄宗出逃入蜀,一路上千辛萬苦,吃不好,睡不好,傷感欲絕,沒想到在遠離長安的西南邊陲綿州,尚有可與首都長安宮殿媲美的越王宮,一切均按王制打造,舒適安全。于是,唐玄宗不再忙于趕路,暫作休整,將越王樓作為臨時行宮。
自唐越王樓修建完工之日起,天下文人雅士紛至沓來,揮毫潑墨,留下了無數(shù)千古頌傳的經(jīng)典詩篇,歷代詩人題詠越王樓詩篇多達150余篇,其中尤以詩仙李白的《上樓詩》:“危樓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,不敢高聲語,恐驚天上人?!薄⒃娛ザ鸥Α对酵鯓歉琛罚壕d州州府何磊落,顯慶年中越王作;孤城西北起高樓,碧瓦朱甍照城郭。樓下長江百丈清,山頭落日半輪明;君王舊跡今人賞,轉(zhuǎn)見千秋萬古情?!?、宋代陸游《登越王樓》:“上盡江邊百尺樓,倚欄極目暮江秋。未甘便作衰翁住,兩足猶堪踏九州”等詩聞名天下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畫家也多有描繪越王樓的精美畫卷,故有學者稱越王樓為“天下詩文第一樓”。
越王樓曾數(shù)度毀損,幾經(jīng)重建。唐末宋初,越王樓被一場大火燒毀大半,元朝進行了大規(guī)模的修復,明代亦重建過一次,但明代的一場大火又將其徹底燒毀,僅剩越王臺。
現(xiàn)在恢復重建的越王樓仍建造于龜山遺址,占地面積84.2畝,呈唐式昂斗飛檐歇山式,底層東西長66米,南北寬88米,主樓高99米,共15層,建筑面積22207平方米,集閣、樓、亭、殿、廊、塔于一體,一層至五層是閣,十層至十三層是樓,十五層是亭,頂端寶頂似塔,二層南北兩方向是殿,各層有外廓,是當今仿古單體建筑之最。三大名樓樓主及專家來綿考察,稱頌越王樓“霸氣”,故有“越王樓霸氣、黃鶴樓大氣、滕王閣才氣、岳陽樓秀氣”之說。
地理環(huán)境
唐代越王樓規(guī)模宏大、富麗堂皇,堪稱唐代四大名樓之首。
富麗堂皇的越王樓吸引了千余年間的著名文人騷客登臨,留下著名詩篇150多件。為天下名樓之罕見,由此被譽為“天下詩文第一樓”。在歷代名人歌詠越王樓的詩詞中,最有名氣的當屬杜甫、陸游、李調(diào)元等的詩作。詩圣杜甫于寶應元年(公元762年)到綿州,作有《越王樓歌》:綿州州府何磊落,顯慶年間越王作。孤城西北起高樓,碧瓦朱甍照城郭。樓下長江百丈清,山頭落日半輪明。君王舊跡今人賞,轉(zhuǎn)見千秋萬古情。
據(jù)查,對這座宏大富麗的越王樓及它的遺址的描述,歷代詩文中僅收入全唐詩的就有20多篇,綿陽市專門記載了15位詩人名宦謳歌越王樓的詩詞。因此有“一座越王樓,半部文學史”的美譽。
同時,因其卓越風姿及規(guī)模,名聲之盛,歷代畫界精英競相描繪。宋代趙伯駒、元代李榮瑾、清代張延彥所作越王樓圖軸更是使歷史上的越王樓名播四方。
重建后的越王樓主樓內(nèi)外15層,底面東西寬66米,南北長88米,高99米,主體工程為鋼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結(jié)構(gòu),外部為唐式昂斗飛檐歇山式風格,配套建筑有廊、亭、閣、榭、臺、廣場、商場、停車場、園林等。工程規(guī)劃用地84畝,建筑總面積2.77萬平方米。建成后的越王樓在高度、形態(tài)和面積上均屬國內(nèi)仿古建筑之最。